中韩影视传媒高峰论坛主题演讲之六

香港浸会大学协理副校长、传理学院院长黄煜——新闻传播与大数据时代



香港浸会大学协理副校长、传理学院院长黄煜演讲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

早上好!在香港,8点半上课或者是做讲座学生不习惯,那边是晚起晚睡的文化。没有想到今天早上8点半有这么多同学听。

今天报告分两部分:

第一,介绍大数据的发展的动态。因为大数据是这两年学科和科学界比较时髦的一个词。

第二,大数据和新闻传播的相关发展。我知道吉林动画学院有媒体学院,也有新闻传播,所以,首要希望学习新闻传播的同学对大数据有一个敏锐的认识和把握。

大数据的源起简单的介绍一下,主要是从2012年开始,大数据这么一个名词到现在才三年多,但是几乎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最流行的词汇。大数据带来的理念和发展变化,将带来一些革命性的变革。所以,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必须面对大数据的这一事实。

这是大数据的先河之作,比较关键的就是一个学者,就是写大数据的作者说,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是我们要放弃对因果关系的可求,转而关注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这个是在学术界引起极大的争论的一个命题,也就是说,有了大数据以后,我们以往对事物追求的一种因果关系是要转换为相关的关系。这个话怎么说?因为大数据的结果和大量的数据的推导让我们很容易知道一个结果。 

这对过去几千年来社会科学的一些的认知方法有冲击。以前社会科学知道A,通过一定的数据的收集找到证据,然后通过逻辑和其他的社会科学的方法知道它的结果B。但是,大数据告诉我们,你直接有了结果以后就不需要进行推导了。

这个是提出一个比较重要的对社会科学的挑战和思考。大数据因为现在世界上变化很大,什么叫“大”字本身就不断地挑战人类的认知。以前对“大”来说,一个图书馆比如有10万册就不得了,包含的信息,有一套百科全书的信息量大得不得了,但是现在在信息和大数据时代来看,是小得不得了。所以,大数据重新定义的衡量大和小的基本单位。

同学们和老师们,我们可以看到全世界一天生产的数据量大概有1.5EB,全球的所有的数据有90%都是在过去两年以内生成的,而且每两年这个数据就会翻倍的增长。1.5EB是什么概念?同学们知道,这是一个演算的单位。全世界最大的图书馆是美国的国会图书馆和中国的北京图书馆,北京的图书馆有很多的古迹。即使拿公认的标准,美国的国会图书馆有3700万藏书量,3700万册,大概也就是10个TB,10个TB来看,现在在大数据来说就显得很小。这是整个的说大数据怎么大,生产的速度怎么快的一个演算的浓缩。

第二,“大”是一个相对的。它的相对不完全是规模的大,而是它的复杂性。也就是说,如果简单地把数据的叠加,那还不是大数据时代,而是说它呈现的数据的深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多层次性。

这引述到大数据的四个特点:

1.规模巨大。一般用的中文词叫海量。

2.多样性。人类三维、四维空间所想到的它都有。

3.是速度极快,价值很高。

4.需要准确性和真实性。也就是说,它的数据是带有很多原始的,比如说你打了一个电话,电话就会有一个记录,这个记录是千百万人数据的记录是非常真实的,而且是很准确的。

这是大数据介绍的一些不同的维度。你们可以看出来,我们现在讲的大数据,一个“大”字其实远远不能指出数据背后所隐含的复杂、多层次、深度的意义。

这是大数据现在为止的一些相关的技术,这些技术主要有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他们通过辛勤的努力研发出来的,正在不停地进行改变和革命的变化之中。所以,过几年这些相关的技术又会淘汰一批,然后又被更大的所包容。

大数据的可怕和威力之处是无处不在。全社会的发言、网络用户、管理者、商业机构、健康、卫星等等,四面八方对人类社会构成一个网络状的收集的途径和网络状的收集的方法。

大数据其实对我们人类至少是启蒙运动以来知识发现提供了一个很大的机遇。但是,也有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这是基于大数据的一些知识发现的一个逻辑,同学们知道,现在在课堂上学的课堂知识和老师们教授给你们的,或者是你们到外面实习的,一般教授给你们的知识都是人类在前几辈人努力通过收集资料,实验室的试验,还有社会科学的验证、逻辑等等方法,或者是推导出来,或者是归纳出来等等,这是传统的一个数据的知识的发现或者是发展的过程。大数据出来以后,它会将现有的知识的获取系统有一种新的途径。这个就是大数据所对知识的一个新的展示的途径。

首先,数据不停地通过很多的设备、智能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收集和储存。然后通过人或者是机器进行筛选,筛选以后又会归纳一种相关的数据库之中。下面一步就是需要通过数据的深度挖掘,找出他们相关的方程式,最后呈现出一种新的知识面貌。这是整个基于大数据的人类对知识的又一种发现的途径。这种发现的途径,通过刚才引述的学者,就是对因果性的需求,对人类社会的巨量运动和行为的解释,对因果性的可求大大让位于相关性。这个可能学术界一直在讨论,但是,没有一个定论,我只是提出来给大家做一些思考。

这个大数据在整个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应用,传播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尤其是现在商业和信息科学利用大数据的话,可以不断地产生一些新的结果。以前我们很少涉及的领域,比如说关于社会情感,关于社会信任,关于社会网络,这些以前常规的社会科学方法基本上是没有办法去做深度的数量化的研究,但是有了大数据以后,现在逐渐正在拓展。这个是大数据对社会科学的机遇和挑战。机遇是扩展,核心就是技术、数据和加上让。挑战就是因为数据太多,目前的知识结构对他的消化和理解常常不得要领。我们面对的很庞大的数据的来源,根本没有办法去有效地处理或者是处理出来的结果对社会,对某一个行业意味着什么?很少有人说得清楚。

另外的挑战,官方的数据越来越受到大数据的制约和挑战。就是说官方通过某种行政的方法去获取数据,然后公布一个希望大家都相信的唯一认可的统计数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非议。这些是专家们利用大数据对非洲肯尼亚进行的科学研究,算出的德国麻疹的流行期,A图是每年12月份学生放假。B图是每年的3月份学生上学。他们通过手机数据的挖掘,发现在学生放假的时候,得过麻疹流行。这是用大数据预测的空气品质。

大家知道,自从美国大使馆引进PM的机器以后,不仅是空气的问题,是人们对社会满意不满意,甚至上升到政治的问题。当然,要改善空气,首先搞清楚空气的质量怎么样是最关键的,然后还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办法。所以,微软的研究院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气象模型。

这是2014年中央电视台用LBS定位,可视化的大数据报道春晚人口迁徙的状况。很明白,一个是往北上广不停地往周边的地区扩散,这是春节人类历史上大规模的移动可视化的图式。

全世界来说,中国来过,对大数据的研究都达到了一个高度关注、高度投入的地步。这是最新的北京大数据研究院的一个揭牌。

下面介绍一下新闻传播和大数据碰撞将会出现一些什么样的状况?

大数据这样一个几乎包含时代重要特征的“变形金刚”,产生和出现其实对每个行业都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和挑战。新闻挑战大家都已经很明确了,很明白。大概二十年以前,我们基本生活在一个比较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的时代,十年以前,都已经开始生活在网络。最近几年,都慢慢生活在智能手机的一个年代。因为有了大数据,对新闻采访、新闻传播来说,很多事情都变得有规律可循。这样一种思考的方式,使得记者和新闻采集人员以后就会花很多的工夫去考虑新闻报道应该怎么做。很多重要的新闻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它的结果应该怎样被呈现,这是对新闻传播人员所带来的新型的重要的挑战。

这是一些著名的例子。

这是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的模式。同学们看一下,终点的中点是网络,互联网+的概念也是适用于大数据时代的新闻传播。

首先很明确的指出,大数据时代的新闻颠覆了传统新闻的表达方式。数据新闻可以变为既可以文字的,也可以图形的,也可以声音的,也可以视频的。第二,由于编程工具和绘图软件的开发,现在可视化正在逐步丰富数据新闻中的多媒体表现形态。它可以是静态的精致图形,也可以是动态的变化的图形。重要的是提高了新闻表达的交互性,互动、参与和受众以及发布者的界限越来越趋于模糊。

这是大数据记者劳伦兹所发布的新闻工作的流程。首先是选择和新闻报道点有关系,然后做可视化,可视化在数据里扮演了关键词的作用,然后是故事,这是比较简单的模型。它给读者带来的惊喜不仅仅是可视化,还有新闻背后的数字所展示的社会的原因和社会的背景。

数字新闻一旦推出以后,已经有三五年的历史,现在越来越系统化给全球主要的媒体作为正经儿事来做。这样事件出来以后,谷歌开始给数据新闻作为评价新闻业界的推动。这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学新闻传媒的人来说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以前学新闻传媒要求主要是文笔好,主要是敢写,写得好,要表达的好,能讲。大概是对传统的新闻传媒人才的要求。但是,因为数据新闻和数据传媒这样一种概念的出现,整体的对新闻传播人才的要求开始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

这是我介绍的美国大学的一些数字新闻专业课程的四种路径:一个是横向的,就是以传统的新闻制作为主,加上新型的数据分析。纵向的是以个案的故事和数据的展示作为表现手段的教学方法。

介绍一下个按导向的制作型的教学。这方面传媒业界以CNN为代表,在大学教学中强调数字的叙述,3D的动画,3D的Animation、互动游戏。你们身在吉林动画学院多么幸福,大数据的来临天然的和我们的大学有关系,你们学的东西为未来的传媒业作出服务和贡献的。数字的叙述,是讲需要通过动漫、互动、游戏这样一套语言和逻辑去重新改造新闻的表达。这是现在新闻传播业比较难的突破点。

这是讲目前美国这两年变化的情况。通过个案的讲故事,用大数据方法去讲故事来表达新闻传媒所要表达的东西。

制作导向就是把大数据制作新闻产品里面的一部分,或者是单独的一部分。这个业界里面《纽约时报》、英国《卫报》实践了五六年,大专院校不太多,现在多起来了。现在用的比较多的是Google  News,还有其他互联网引擎作为指导。作为公共广告等等,都是在大数据的整合之中。

比较重要的是哥伦比亚大学他们研究的大数据,他们发布了一份报告,提出了作为现代传媒人必须要具备九项技能,包括三项软技能和六项硬技能。有一些和现在教的有所不同。

第一,必须有良好的心态和精神状态,成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记者,也就是创新和冒险,这和现在培养的人文气质为主,以理想主义为导向培养的传媒人有所不同,更多的强调记者勇于尝试和冒险,甚至于自己单干。然后成为网络化的个体,作为未来的传媒人首先是在的媒体,是活跃的使用者。三是有良好的判断能力。

六项硬的技能,成为专家型的记者,这没有太大的不同。二是熟悉数字和统计知识,有很大的不同。在我们大学和传媒学院也开始给学生一些相关的数理课和统计课。了解用户分析工具,更好地理解受众。这有一点和过去相同,永远了解受众,但是对用户的分析性工具的掌握以前没有强调,现在强调了。熟悉基本的编码知识,这是新的要求。学过数理统计或者是经常在互联网上应用的话,熟悉编码知识也不太难。会讲故事和传统的没有太多的不一样。最后一条比较有意思,就是懂项目管理。现代的新闻传播很难依赖于一个人来完成,而是需要团队,团队里有懂项目管理,这是一个全新的要求。如果我们主要看一些有影响的报道的话,发现他们常常不是专业的媒体做出来的,而是专业的一个三人或者是四人小组通过长期的跟踪,各个分工管理,如果有重大事件的时候就可以把它做出来。而这个是和以前完全不一样的。很多时候,比如说专业的美工、数据挖掘者等等,但是项目的主管是传媒人,因为他知道故事怎么做,怎么样塑造社会的影响力,所以要学会项目的管理。这里对未来传媒人的培养和要求。

未来的趋势,大家都在思考,未来的人才和传播人需要怎么样培养。第一懂得如何以视觉的角度去呈现信息与数据,刚才说了课程,懂得编写的程序,懂得向数据对话,向数据发问,用数据说故事。第三点可能最核心,面对海量的数据,如果不知道有什么新闻的含义,是素束手无策的。思考各种视觉的元素,与数据说话的关键,是讲表达,懂得排出各种数据的优先设计,然后再编程。这是基于第三点,是懂得所隐含的社会新闻和价值的话,帮你怎么样寻找新闻故事的价值点。然后有工程师、设计师类的记者。记者不是简单的报道、采访、写作、编辑,而是有很多的。有一种像计划一样,像设计一样,通过数据导向来找到故事。所以,记者的要求是越来越高。

要求新闻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士合作,计算机的、信息学、设计、艺术的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目前正在思考,也是希望下一步学生应该掌握的一些基本的。

这些是实例。报道的形式越来越从过去的短平快,现在网络新闻、网络报道的短平快网络上都可以解决。专业的传媒人,他们的报道和走向就是向全景式、内含式发展。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特征,就是说很多人就质疑在目前的阶段培养新闻记者能找到工作吗?能有出息吗?能有前途吗?我们回答,坚定的说,当然是。就看能不能掌握一些新的技能,新的思考方式来塑造传媒的影响力。

一再强调数据新闻是跨学科、跨领域的新闻生产方式,这是和以前的要求不一样,主要是靠表达。现在没有一些科学的知识和科学的训练,很多时候不知道新闻在哪里?

这是用数据新闻找到香港和台湾的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强项和弱项,通过比较,一个图,大家知道很清楚了。

这是比较有名的数据表达的一段话,我用这段话来结束我的演讲。

如果一则新闻可以用30种不同方式、30种不同的技术形式来表达,我们需要的就是用新的方法去理解新闻信息的本质,并选择最适合的媒体的一种表达方式”。

这是一些例子。

同学们有问题吗?因为大数据的基本知识大家都知道了,所以说的比较快。如果同学们有什么问题的话,我们还有10分钟时间来提。

我自己讲一一下大数据对传媒教育的挑战。香港浸会大学有一个比较大的传媒学院,大概有2000学生,本科生1300人。大概是七八个专业,现在新闻和公共关系、广告、传播学加入了数据新闻学这么一门课,接下来开社会网络分析法等等。因为大数据是一个发展很快的,综合性很强,我们暂时希望通过这两门课给同学们弥补一些知识上的不足,长远来说,我们是要开传播学数据学这个专业,希望同学们用新的思考方法和新的技能武装自己,然后到社会上不停地改造和重塑传媒的影响力,这是我们基本的做法。当然,大数据大家都在谈,它太重要了,也太大,对我们行业变化可能是不可估量的。我们也在摸索中,希望同学们一起参与,使得大数据和新闻传播学的结合能做得更好。


(企划中心根据记录整理 编审 刘卓玉)


分享到: